內容簡介 |認識現代日本如何被形塑| 作者介紹 清水唯一朗(Shimizu Yuichiro) 1974年生於日本長野縣。1999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2003年修畢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2005年正式取得法學博士。現任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教授。專長為日本政治外交論、口述歷史。主要著作包括《近代日本の官僚ー維新官僚から学歴エリートへ》(中公新書,2013,榮獲日本公共政策學會獎)等。 瀧井一博(Takii Kazuhiro) 1967年生於日本福岡縣。1990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部。1995年修畢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1998年,取得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專長為憲政史、比較法制史。主要著作包括《文明史のなかの明治憲法ーこの国のかたちと西洋体験》(講談社選書メチエ,2003,榮獲大佛次郎論壇獎、角川財團學藝獎)、《伊藤博文ー知の政治家》(中公新書,2010,榮獲三得利學藝獎)等。 村井良太(Murai Ryota) 1972年生於日本香川縣。1995年畢業於神戶大學法學部。2002年修畢神戶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獲政治學博士學位。現任駒澤大學法學部教授。專長為日本政治外交史。主要著作包括《政党内閣制の成立 一九一八~二七年》(有斐閣,2005,榮獲三得利學藝獎)等。 (本書日文版出版時資料) 審定/楊素霞 神戶大學文化學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專長為日本近現代史、帝國與殖民地研究、東亞近代史。 研究實績:《帝国日本の属領統治をめぐる実態と論理―北海道と植民地台湾・樺太との行財政的関係を軸として(1895-1914)》(政大出版社)、〈從戰事建構知識―「臺灣出兵」與日本對臺認識(1872-1894)〉(《臺灣風物》第75期,2025) 譯者/ 梁媛淋 負責本書序文與第一部的翻譯。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現任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本史,主要研究課題為江戶晚期武士的階級制度與教育制度。 鳳氣至純平 負責本書第二部的翻譯。 誤打誤撞來府城,攻讀臺灣文學博士。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專案助理教授。終生探討的課題是「對日本人而言,臺灣是什麼?」著有《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臺灣歷史像》。(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南天書局,2020)。 葉静嘉 負責本書第三部與第四部的翻譯。 國立政治大學日文系碩士班畢,自由兼職譯者,現任職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研究典藏組。詳見:linktr.ee/iaptk 目錄 作者給台灣讀者序 導言 作者序/日本的來歷:形塑現代日本的力量 梁媛淋/譯 學習日本政治史的意義/學習環境的變化/本書的特徵與結構:日本的來歷/活用歷史 第一部 近代國家與國際關係的形成 梁媛淋/譯 第一章 江戶幕府的崩壞與新秩序的摸索:邁向明治維新之路 1 開國 ▶ 培里來航與江戶幕府 培里來航前夕的世界與日本/培里來航與《日美和親條約》:阿部正弘政權/哈里斯(Townsend Harris)訪日與《日美修好通商條約》 2 動亂的時代 ▶ 尊皇攘夷的激化與公議輿論的走向 摸索公武合體:幕府權威的凋零/尊攘運動激化/薩長的對立與合作:從八月十八日政變到薩長同盟 3 邁向大政奉還之路及其後的發展 孝明天皇之死與政局的不安定化/大政奉還:廣盡天下之公議,仰聞聖斷,同心協力,共保皇國/王政復古的大號令與人才任用 Column ❶ 公議與國體 第二章 近代國家的建設:急進的近代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1 邁向統一國家之路 五條《御誓文》與《政體書》/邁向廢藩置縣之路 2 邁向文明國家之路 岩倉使節團的派遣/文明的洗禮/將萬國公法相對化 3 邁向富國強兵之路 留守政府的國內改革/征韓論政變/臺灣出兵與大久保赴清/西南戰爭:最後的士族叛亂/殖產興業政策的涵義 第三章 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與議會的開設:立憲國家建設計畫 1 尋求公議輿論 ▶ 幕末的立憲制度引進論 與立憲主義的邂逅公議與言路洞開 2 維新政府的立憲制度論 從列侯會議到國民代表制/公議所與集議所/木戶與大久保的憲法意見書 3 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始與高漲 《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自由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國會開設之敕諭》/自由民權運動的歷史性意義 4 大日本帝國憲法的成立 憲法制定前史/明治十四年政變/明治憲法的起草與井上毅的存在 Column ❷ 福澤諭吉與井上毅 第二部 近代國家與國際關係的運作及改良:對大國化的適應與不適應 鳳氣至純平/譯 第四章 國制的建構與邁向條約修正之路:如何修正「不平等」條約 1 行政國家與立憲國家 伊藤博文的訪歐憲法調查/邁向立憲國家之路:行政的整頓/天皇的立憲君主化 2 立憲國家與議會政治 明治憲法下的議會制/議會政治的開始:第一次帝國議會/初期議會的混亂 3 文明國家與條約修正 幕末的條約體制/條約的「不平等」/朝向條約修正 第五章 日清戰爭與國民及政黨:首次對外戰爭的意義 1 邁向開戰之路:以克服「中華」為目標 朝鮮半島的情勢/國內的政治狀況/日清開戰 2 戰爭指導體制的形成 國民統合的契機/國軍統合的契機/邁向建構戰後東亞關係 3 國外的戰後體制與殖民地 《下關條約》與三國干涉/領有臺灣與朝鮮半島情勢/日清戰爭後的國民形象與東亞情勢:北清事變與東亞憲兵 4 日清戰後經營及其糾紛:政黨的抬頭與合作 戰勝的結果:財政膨脹與政黨抬頭/政界結構的變化:藩閥與政黨的聯合與對立/激盪的1898年:財政膨脹與政黨抬頭/政官共同體制之樹立:名為橫斷型政黨的解方 Column w 政治與媒體:民主之鑑 第六章 日俄戰爭與韓國併合:從中華世界到列強世界 1 可避免的戰爭? 「伊藤-政友會內閣」與「山縣-貴族院」/作為政治家的桂太郎:軍事、外交、財政/伊藤退場與政府和議會對立的激烈化 2 總力戰體制的原型 戰爭遂行與舉國一致/元老們的世代交替/桂園體制:安定中的變化 3 日俄戰後體制 1907年的憲法改革:領導者的世代交替與政黨抬頭之中/戰後的對列強關係:滿洲問題協議會與維持現狀的隊伍/韓國併合與辛亥革命:東亞的動亂 第七章 大正民主與第一次世界大戰:2 個秩序的變動 1 大正政變:政黨政治的序曲 憲政擁護運動的爆發/政界重編:從政黨對官僚到政黨對政黨/非政黨勢力的奮鬥:陸軍、海軍與貴族院 2 政黨政治與戰爭指導的摸索 非政友:多元內閣的成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民粹主義的登場?:第12次總選舉 3 對中外交的紛亂 二十一條要求的蹉跌/大隈改造內閣的戰爭外交指導:中國政策進一步的混亂/寺內內閣與舉國一致外交:俄羅斯革命、美國參戰與西伯利亞出兵 4 國內戰後體制的建立 大戰下的自由與平等:民主的時代及其反動/世界中的大日本帝國 Column x 吉野作造與美濃部達吉 第三部 現代世界的誕生:近代日本帝國的分歧點 葉靜嘉/譯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與外交:成為國際社會主要行動者的日本 1 真正的政黨內閣的矜持 考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情勢的首相提名/原敬與政友會內閣成立:第一個真正的政黨內閣誕生/第一個真正的政黨內閣的施政 2 國際協調體制的萌芽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結與東亞情勢的變動/邁向國際協調的時代:國際聯盟的創立與華盛頓會議/首相原敬的暗殺事件與繼任內閣的混亂 3 邁向政黨內閣的序曲 「憲政常道」的搖籃期:轉換期的首相遴選/關東大地震的災後政治:後藤新平與科學化治理/第二次憲政擁護運動:明治立憲制下遲來的自由民主 Column y 西園寺公望與近衛文麿 第九章 政黨政治的全盛與陷阱:對內採政黨政治,對外採國際協調 1邁向政黨政治的時代 護憲三派內閣的誕生:聯合政權與內閣輔佐機能的建構/地震應對及男子普選的實施/政界邁向改組:護憲三派瓦解 2邁向兩大政黨時代 加藤內閣的改組與首相之死/第一次若槻内閣與加藤留下的遺產/第一次若槻內閣的結束與兩大政黨的確立 3內政與外交的角力:和平主義與民主主義的新日本 田中內閣與首次男子普選/張作霖爆殺事件與簽署《非戰公約》/政黨政治的崛起與昭和天皇/濱口內閣與倫敦海軍軍縮問題: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嚴重衝擊 4致力修正政黨政治 世界經濟大蕭條下的議會政治與滿洲事變:「合作內閣」運動與政變/犬養內閣與五一五事件:「溝通就能理解」 第十章 非常時期下日本的重大轉變:國際孤立與內政變化 1齋藤內閣與滿洲國承認:《日滿議定書》與退出國際聯盟 非常時期暫定政權的誕生:宮中官僚主導/滿洲國的建設與國家承認:五族協和的理想與現實/退出國際聯盟與《塘沽協定》下的滿洲事變平息 2非常時期下的憲政改革與帝人事件:恢復平衡的困難 經濟危機與自力更生:經濟外交與國際秩序/選舉制度改革與官吏身分強化:矯正後的政黨政治重建/瀧川事件與轉向/帝人事件與邁向第二次暫定內閣的歷程 3岡田內閣與二二六事件:海軍軍縮條約的廢止與國體明徵運動 岡田內閣的成立:另一個「舉國一致」內閣/海軍軍縮條約的廢止/國體明徵運動:從天皇機關說事件到二二六事件 4二二六事件後的日本:憲政僵局與國民的缺席 二二六事件的善後處理:廣田弘毅內閣/軍部與政黨/越發混亂的政府、軍部與議會之間的關係:林銑十郎內閣 Column z 移民、殖民、國民:作為移民輸出國的近代日本 第四部 焦土中的日本與重組 葉靜嘉/譯 第十一章 日中全面開戰與珍珠港事件的序曲:渴望近衛文麿的日本 1近衛文麿內閣與盧溝橋事變 近衛內閣的誕生及眾人的寄望/盧溝橋事變以及就地解決的失敗/早期解決的失敗/物資的預算與和平工作:近衛內閣的摸索與總辭 2戰時體制的摸索與歐洲局勢的變化:經歷一連串挫折之後 平沼騏一郎官僚內閣的挫折/阿部信行陸軍內閣的挫折/米內光政海軍內閣的挫折 3近衛的再登場與新體制運動 近衛新政權與新政黨構想:同床異夢的體制改革/交錯的談判與混亂的治理:外交一元化的失敗/外交的混亂與日美談判的中斷:近衛時代的結束 第十二章 亞洲太平洋戰爭下的日本:帝國日本的瓦解 1 開戰的邏輯與初期的戰果:東條英機內閣 作為以避戰為原則的內閣/作為戰爭指導內閣/戰況惡化 2 大東亞新秩序的摸索與戰爭後方的日本社會 在東亞新秩序與自存自衛之間/占領地統治的理想與現實/戰時日本社會的生活與政治:戰時的轉型 3 本土決戰論與戰爭末期的日本社會:小磯國昭內閣 終局將至與美國的日本占領計畫/小磯與米內聯合內閣的成立:陸海軍消極合作的內閣/近衛上奏文 4 敗戰的過程:鈴木貫太郎內閣 鈴木貫太郎戰爭完遂內閣的成立/超高度國防化與突然到來的終戰:對「聖斷」的利用/接受敗戰的過程 Column { 中央與地方制度:作為近代化的子系統 第十三章 戰後改革與日本的重新出發:恢復與國民及國際社會的連結 1 《日本國憲法》的制定與政黨政治的重啟:占領改革 占領的開始/占領改革/新憲法的制定/政黨政治的重啟 2 占領下的日本重建與經濟計畫 第一次吉田茂內閣:延續修憲工作/邁向經濟復興的陣痛:勞工運動、日本政府、GHQ/片山哲内閣:社會黨魁領導的中間路線聯合政權/蘆田均内閣:中間路線聯合政權的延續與挫折 3 占領的結束及《日美安保條約》的締結:敗戰後的重新出發 占領政策的轉變:推動經濟復興與講和問題/朝鮮戰爭的爆發與和平條約的締結/邁向占領的終結 4 戰後政治的起步:憲法、講和、安保,與1955 年的政治體制 占領結束後的重新出發/戰後政治的架構:1955年體制的成立 Column | 平塚雷鳥與市川房枝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序 臺灣 版序
English Information
Japanese Political History: Forces Shaping Modern Japan|日本政治史:形塑現代日本的力量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Japan in this comprehensive political history. Written by renowned Japanese scholars, this book traces major events, reforms, and influential figures from the Edo Shogunate through the postwar era. Includes insights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mocratization, war,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a special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for Taiwanese readers. Suitable for students, researchers, and anyone interested in East Asian history.|內容簡介 |認識現代日本如何被形塑|作者介紹 清水唯一朗(Shimizu Yuichiro)…